图片来自网络
低空经济迎来密集的政策部署,其中,国家发改委近日新设了低空经济发展司,统筹推进低空经济发展。从低空司召开的座谈会来看,基础设施是当下关注的重点。
事实上,不只是低空经济,从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的年度工作会议来看,我国将从强化顶层设计、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健全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培育新支柱新赛道是促进新旧动能平稳转换、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必然选择。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要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针对部分新兴行业存在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各地需要因地制宜,找准细分赛道,精准发力。
基础设施是当前发展低空经济的重点
国家发改委官网在12月27日新增了低空经济发展司。这是国家发改委的新司局,具体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协调有关重大问题等。
“低空经济”是指由民用有人或无人驾驶航空器低空飞行活动衍生出的经济形态,涵盖航空器研发制造、商业运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低空经济被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对发展低空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官网信息来看,低空经济发展司已召开两场座谈会。一是低空经济发展司负责同志与通信、导航方面有关专家进行座谈,就低空智能网联系统建设进行交流;二是低空经济发展司负责同志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和有关中央企业进行座谈,了解相关领域低空经济典型场景应用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情况,并就推动低空基础设施有序规划建设进行交流。
从座谈会内容来看,基础设施是当前发展低空经济的重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向锦武曾在行业会议上表示,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是高质量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和基础保障。建议由政府牵头,着力发展基础设施网、空中航路网、通信导航网、空域管理网、低空服务网五网融合的低空智联网建设,为低空飞行器安全飞行保驾护航。此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均提出,将加快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低空经济发展。
从地方层面来看,今年以来,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比如,北京、上海、杭州、合肥等15个城市与企业携手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计划到2025年打造涵盖低空飞行路线、低空应用示范区等多个领域上百个示范项目。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还建立了专门的产业基金,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基础。
低空经济既包括传统的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和服务业等领域,促进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传统通航作业稳步增长。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突破5000亿元,达到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政策仿真实验室副主任张晓兰表示,近年来尽管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关键核心技术仍较薄弱、市场体系发展滞后、管理体系建设亟待完善等问题,制约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日前在赛迪顾问举行的“‘十五五’重点产业落地工具册新闻发布会”上,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杨岭在分析低空经济产业时表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装备产品优势,但总体处于发展初期,大规模应用仍面临四个方面的核心问题。
杨岭介绍说,一是低空飞行器特别是大中型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制造技术面向规模化应用仍面临挑战;二是我国低空运营服务市场尚未成熟,市场经营主体实力仍显薄弱,商业模式仍不清晰,市场结构仍需优化;三是低空新型基础设施及相关技术尚待突破,低空智联网、低空空域管理与运行相关支撑技术,以及面向规模飞行的起降设施亟待完善;四是低空飞行保障相关标准与检验体系亟待完善,工业标准与适航要求层面亟待探索有效衔接机制。
此外,低空经济的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中国航空学会低空经济首席专家董志毅日前公开表示,低空经济不能靠炒作,更不能一哄而上。既要包容又要审慎,包容就是鼓励和支持低空经济发展,审慎就是提前防范安全、市场等各类风险。只有低空安全守得住,低空政策才能放得开。要始终把低空安全放在第一位,以高水平安全来保障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晓兰认为,未来随着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和市场需求持续释放,我国低空经济发展不仅可以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还将深刻改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此,应强化低空经济规划统筹,加快构建低空经济产业体系,不断探索低空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积极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打造经济新动能
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被寄予厚望,近期迎来密集的政策部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国资委12月23~24日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在部署明年重点工作任务时表示,要切实抓好国有企业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抓好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更好发挥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中,目的是增强发展动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掌握发展主动权。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国有企业的投资将大量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譬如工业母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工业机器人、大健康等产业。
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商业航天、北斗等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等被纳入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
随后的12月26~27日,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信部明确,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推进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扩大北斗应用规模。因地制宜建设低空信息基础设施。
工信部还透露,明年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28日在第十七届中国工业论坛上表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重在科技攻关,抓好试点,防止盲目铺摊子。
李毅中表示,要多维度推动自主创新,大量科研成果属于演进、变革、迭代的渐进式发展,仍要高度重视应用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重视新产品开发;对于各部门、地方组建各类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仍需统筹协调,形成梯次研发实体;企业是科技进步主体,要加大投入壮大团队,创造条件参与国家项目。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信息化战略规划处处长胡拥军此前也撰文表示,未来产业成为各地发力经济、谋划长远的重头戏,对培育新增长点、开辟新兴赛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布局未来产业开始出现“扎堆”苗头,需要吸取因抢风口“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教训。总体来看,各地需要因地制宜,找准细分赛道,精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