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股市场经历了剧烈的波动,以恒生指数为例,该指数在9月11日到10月7日期间累计涨超30%后,随后在本周三个交易日出现回调,其累计跌幅达到8%。
正如交银国际在之前的报告中所预测的那样,市场在经历了一轮强劲的上涨之后,可能会面临更高的波动性和分化现象。面对这种情况,交银国际最新报告深入分析了港股的持仓情况,以对市场的未来走势做出研判。
首先交银国际将港股的持仓分为外资券商、南下资金、在港中资系券商和互联网券商四个重点大类,基于其单日的持仓数据及收盘价,以测算其持仓规模。
具体来看,这四大类资金的的持仓市值占比自 9 月下旬以来都在上升。这意味着此轮上涨,中资、外资都在买入,其中外资此轮买入较中资略为明显。
普遍调结构 降低偏离度
报告以港股各个板块的市值占比作为基准,估测了各样本资金的超欠配相关变化。
中资系普遍超配港股金融板块,南下资金超配能源板块,在港中资券商系超配工业板块,但是都普遍低配可选消费板块。
外资系则完全相反,金融板块是其最大的低配,而可选消费板块则是其最大的超配。
互联网券商系则是中资、外资偏好的混合,其超配工业,大幅度低配金融,同时也小幅低配可选消费。
同时上图中还显示,自9月23日以来,各路资金在买入的同时,也在积极调整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论中资还是外资都普遍大幅度减少与基准指数的偏离度:
外资系、互联网券商系在大幅度增配先前持续低配的金融板块,同时减配先前大幅超配的可选消费板块(超配幅度超过 11 个百分点)。
中资系则相反,南下资金与在港中资系券商都在增配可选消费板块,南下资金则减配先前大幅超配的能源、金融,而在港中资系券商则减配先前超配的工业板块。
由此而见,这轮上涨中,“调结构”也在迅速发生,港股成交量中预计有较大比重是由“调结构”的交易额所贡献。在面临后续政策大规模出台的潜在可能,叠加港股低估值、低成交量,中资、外资等不同偏好的资金配置都在集中对其板块配置进行某种程度的“中性化”,这使得调仓成为短期“拥挤交易”,这也极大程度推升了港股的波动率。
金融vs可选消费:仍将是未来各方资金角力重点
目前金融、可选消费这两个板块的沽空相对板块总成交额占比已经回落到 2023 年以来的低位水平,这与近期中资、外资降低基准指数偏离度的“中性化”趋势一致。
纵使中资、外资普遍都对其超配与欠配的板块做出了调整,但目前的偏离度仍然不低,仍有进一步“中性化”的空间。
预计金融和可选消费这两个板块仍将是市场的重要角力点,而核心驱动力仍有赖于基本面+政策面双轮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