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邱德坤
车市“金九银十”成色十足。
11月1日晚间,比亚迪、小米汽车、理想、蔚来、小鹏等新能源车企交出10月“成绩单”,再创月度销量(交付量)新高成为多家车企关键词。
特别是在10月,比亚迪销量首次突破50万辆、小米汽车交付量首次超2万辆,并且两家车企都将提前完成2024年全年目标。
同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汽车是一个长周期行业,已有一些新能源车企跑出来是一个重要信号。”
2024年第三季度,成为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超50%的首个季度。业内人士认为,这凸显了新能源车在加快替代燃油车,但车企之间的竞争将愈发激烈。
比亚迪、小米汽车
月度数据再创新高
10月,比亚迪首次突破50万辆达50.27万辆,同比增长66.5%。这意味着,比亚迪成为首家月销超50万辆的中国新能源车企。
比亚迪是今年国内车市“金九银十”的大赢家。9月,比亚迪销量首次突破40万辆达41.94万辆,同比增长35.97%。
同时,比亚迪2024年前10月的销量达325.05万辆,同比增长36.49%,距离完成年度销量目标362.4万辆仅有37.25万辆的差距。
对此,多家券商上调了比亚迪2024年全年的销量。海通证券发布研报预计,比亚迪2024年销量有望达393万辆,同比增长超30%。
同样将提前完成年度目标的是小米汽车。10月,小米汽车月度交付量首次突破2万辆。小米汽车预计,公司将在11月完成2024年全年交付10万辆的目标。
业内人士预计,基于小米汽车计划推出新的SUV产品线,以及高性能版的Ultra车型带来较好的宣传作用,其今后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近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透露,最新上市的小米汽车SU7 Ultra,预售10分钟内的小订突破3680辆。
造车新势力集体热销
理想成首家交付量超百万辆新势力
10月,理想交付量继续突破5万辆达51443辆,同比增长27.3%。截至10月31日,理想2024年的交付量已达39.33万辆,历史累计交付量为102.66万辆。
至此,理想成为首家达成百万辆交付量的中国造车新势力品牌。
“百万交付是里程碑,更是新的开端。”理想董事长兼CEO李想表示,在豪华车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在重塑市场格局。10月,理想成为首家均价30万元以上、累计销量超过百万辆的中国豪华汽车品牌。
零跑是另一家迎来发展里程碑的造车新势力。10月17日,零跑迎来第50万辆量产车的正式下线。零跑介绍,从第40万辆到第50万辆量产车下线,公司仅历时100余天。
10月,零跑交付量达3.82万辆,同比增长109.7%,再创月度交付量新高。据悉,近几个月,零跑的月度交付量均处于造车新势力前三位。
造车新势力之间已经拉开部分差距,但各方的竞争强度未见减弱。从1万辆到2万辆,头部造车新势力的月度交付量实现量级变化。
10月,小鹏、蔚来、深蓝、极氪的交付量均超2万辆,并且均实现了同比两位数的增长。
华为汽车“朋友圈”爆发
10月,鸿蒙智行全系交付新车4.16万辆,连续6个月排名高端市场成交均价首位。鸿蒙智行方面称,三界六车齐头并进,共同带动鸿蒙智行整体销量稳步攀升。
具体来看,问界M9在10月的交付量达16004辆,发布10个月累计大定突破16万辆,蝉联中国豪华车市场50万元以上车型月度销冠。
问界M7系列交付1.58万辆,自2024年初以来问界新M7交付已超17万辆。
享界S9自上市以来,连续8周排名4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销量第一。
智界R7交付4730辆,上市33天大定突破3万辆。
鸿蒙智行全称为鸿蒙智能汽车技术生态联盟,是华为在汽车领域构建的联盟,旗下汽车品牌分别为问界、智界、享界、尊界。
其中,问界是华为与赛力斯共同打造的汽车品牌。10月,赛力斯新能源车销量达3.60万辆,同比增长104.61%;2024年前10月,新能源车销量达35.27万辆,同比增长310.99%。
新能源车加速替代燃油车
今后将比拼综合竞争力
步入11月,新能源车市场迎来年内最后的竞争窗口期,各家新能源车企进入冲刺阶段。
比如,极氪宣布11月30日前全系车型限时优惠最高1万元/辆,小鹏即将接连举行AI科技日及P7+上市活动两场发布会。
同时,“广州国际车展”即将开幕。作为今年最后一个4A级车展,该车展将成为各家新能源车企角逐的重要战场。
业内人士提示,随着国内新能源车的月度市场渗透率持续超过50%,新能源车企之间的竞争将更激烈。月度销量(交付量)超3万辆,成为能否稳居国内第一梯队的重要指标之一。
近日,李想表示:“汽车的竞争是包括技术、产品、供应链、销售、服务等在内的综合经营能力的竞争。”
截至10月31日,理想汽车在全国有475家零售中心,覆盖144座城市;售后维修中心及授权服务中心为444家,覆盖223座城市;在全国投入使用1004座理想超充站,拥有4910个充电桩。同时,理想将持续向深、向远探索智能科技的边界,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